当前时间:
当前位置:
首页 > 调查研究
关于“融入国家战略 打造国际一流远洋渔业基地”的调研报告
发布日期:2015-08-17 浏览次数: 来源: 定海政协


打造国际一流远洋渔业基地是融入国家战略、加快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建设的一项中心任务,对促进浙江乃至全国渔业转型升级、开发利用广阔的海洋资源具有积极意义。如何发挥好自身的区位条件和产业优势,立足舟山、服务全国、辐射国际,建成国际一流的远洋渔业基地已面临许多现实的挑战。为此,定海区政协将这一课题列为常委会2015年度重点调研课题,并于4月份起,组织由民盟、农渔林界别的部分委员等参加的调研组,赴政府职能部门、水产品加工企业、远洋捕捞企业等进行走访座谈,听取情况介绍,并到广东、广西等地水产交易市场学习取经。在此基础上,调研组多次研讨交流,并吸收了委员们在区政协常委会“融入国家战略 打造国际一流远洋渔业基地”专题协商会上的意见建议,最终形成了本报告。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当前我市远洋渔业发展及基地建设基本情况

舟山远洋渔业历经3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全市海洋渔业的支柱产业和渔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也为我市有序开发外海渔业资源,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施“走出去”战略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截至2014年底,全市共有远洋渔业企业30家,远洋渔船450艘,占全省的80%、全国的22%;去年,全市远洋捕捞产量约40万吨,占全省的75%和全国的22%。以上数据表明,无论是渔船数量,还是捕捞产量,都位居全省、全国前列。同时,我市远洋渔业在体制机制、产业链条、渔场拓展等方面也有了进一步发展:基本形成了以渔船股份合作制为主体,渔业新兴合作组织、渔业行业协会、公司制和合伙制并存发展的多种渔业经营体制;逐步实现了“捕捞—海上运输—加工、交易、运输、仓储—销售—服务”的全产业链延伸发展模式;巩固拓展了北太传统渔场、西南大西洋、北太中东部东南太平洋公海和中西太平洋金枪鱼钓生产区域。

舟山群岛新区的设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规划的实施,为我市远洋渔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市委、市政府提出要主动对接长江经济带战略、江海联运服务中心“一号工程”,全力推进舟山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建设。2015年4月,农业部也正式下发《关于舟山市建设国家远洋渔业基地的意见》(农渔函〔2015〕4号),同意并支持舟山市按规划建设国家远洋渔业基地。目前,根据市政府对远洋渔业基地作出的“一港一城一区一中心”的功能定位,即建设远洋渔业现代化专业母港、国际水产城、远洋水产品加工冷链物流区、远洋修造船中心,基地在交易市场、母港建设、精深加工等方面获得相关的政策支持,基地规划、建设等工作正井然有序展开。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建设资金7亿元,建成2个万吨级、1个5000吨级远洋渔业专用卸货码头、1个2.7万吨冷库,750米远洋渔业码头口岸开放区域已获批准,“一关三检”的相关设施设备安装已通过监管部门竣工验收,现口岸以“临时开放”形式投入使用,一批重点项目如舟渔、兴业公司迁建工程启动,远洋水产品交易市场、远洋水产品加工产业集聚区建设已拉开序幕,基地“生命力”逐步焕发出时代的光彩。

二、当前远洋渔业基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舟山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建设已初具规模,但由于受历史客观原因影响及多方面因素制约,在产业各环节关联、配套服务、科技、人才、精深加工、品牌培育等方面存在不足,面临诸多困难与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是外部竞争不断加剧。从全球的角度来看,随着国际海洋制度的建立和《国际海洋法公约》的实施,世界沿海国家都高度重视对公海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或提高燃油补贴,或花重金购买入渔权,还有一些国家花巨资打造配有大容积冷冻船舱的万吨轮、大型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等,不断提高捕捞作业及渔货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掌控力。国内形势也相当严峻,山东、辽宁、福建、广西、上海等沿海省市都将远洋渔业作为今后重点培育的经济增长平台,利用各自的地理、港口优势,出台政策谋划基地建设项目,开展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争夺,对舟山国家远洋基地建设发展形成了“挤压”态势。如上海拟借自贸区东风,建设全球性水产品交易平台,实现“买全球、卖全球”的水产品贸易格局;广东湛江瞄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市场,建成集冻虾原料、冻鲜海产、冷冻食品、水产物资、海鲜美食、国际博览、冷链物流于一体的现代化“东盟海产品最大集散地”等。

二是基础配套体系不健全。远洋渔业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在资源开发、资金投入、设备保障等方面,需要一套健全的配套产业体系,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目前,农业部和省、市政府全力支持和高度重视舟山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建设,但在免税柴油供应、远洋渔业企业所得税减免、渔货运回关税减免、渔船及设备进口关税减免、船舶检验、境外远洋渔企进港交易等仍然缺乏实质性的扶持政策和保障体系,难以吸引台湾、日本、韩国、东南亚等远洋渔船进港、补给和交易。另外基地在建设过程土地资源等要素紧缺,在渔港、渔船、装备、渔需物资供应、渔获物贮运、金融服务、冷链物流、船员培训等方面还未形成健全的产业体系,保障能力较为有限,制约了远洋捕捞作业“走出去、走更远”的步伐。

三是远洋渔业产业体系发展不均衡。远洋渔业是一个以远洋捕捞为基础的涉及多个行业的产业,具有较长的产业链条。捕捞作为一产,“接二连三”,带动水产品加工、贸易、冷链物流等多个环节,这些环节环环紧扣,紧密衔接,互相影响。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当前我市的远洋渔业产业布局还不尽合理,作业区域和方式主要集中在北太平洋、阿根廷、智利海域的鱿钓,项目布点集中,作业方式单一;渔获物经济价值不高,虽然已经开发了南太平洋等海域秋刀鱼、金枪鱼项目,但到目前为止,捕捞渔获物中鱿鱼还是占很大比重,其价格易受国际市场影响,波动较大;相关产业不配套,系统不健全,多数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局限于从事运输装卸、冷冻冷藏、初级生产等上游环节,导致增值水平高的供给保障、精深加工、市场营销等下游环节发展不健全,没有自己的品牌产品、营销网络,业务范围也局限于舟山本地,没有走向全省乃至全国。目前畅销的金枪鱼、秋刀鱼等高值产品就较少通过我市面向全国销售。远洋渔业全产业链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四是科技支撑能力较弱。远洋渔业更是一个对科技依存度较高的产业。在捕捞技术装备方面,我市大部分远洋渔船设备老化,自动化程度不高,吨位小、跑不快、捕不多、装不下、无法加工。生产中又仅依靠船长经验等传统方式寻找渔场和捕鱼,技术水平落后,与发达国家远洋渔船普遍使用的远红外线集鱼器、声纳探鱼仪、直升机探鱼等高科技捕捞技术设备相比有较大差距。在专业人才配备方面,我市远洋渔企缺乏具有较高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的生产与经营管理人才,对远洋渔业资源等情况研究较少,对渔情信息、生产技术等业务缺乏深入了解,对项目缺乏科学论证,在海内外生产中常处于被动状态。在产品科技研发方面,研发资金投入不足,科技转换为产品市场化率很低,终端产品仍以粗加工为主,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高能耗、低产出。基地区域内水产品加工业企业有36家,但由于缺少专业的研发团队,加工模式基本类同,经济效能不高。

三、打造国际一流远洋渔业基地的对策建议

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是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形势下的重要发展战略。打造国际一流远洋渔业基地应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规划引领下,以开发开放、先行先试为动力,以科学规划、统筹谋划为指引,以全产业链发展、掘金深蓝为落脚点,发挥舟山作为全国首个海洋经济为特色的新区优势,充分利用舟山远洋渔业已形成的基础,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中提高远洋渔业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一)发挥优势,主动融入国家战略

1、加大境外布点力度,开拓远洋渔业发展空间。我市远洋渔业作业范围已遍及太平洋、印度洋等世界主要渔区,远洋渔业基地建设在船队(船企)捕捞能力、地理空间、区域合作、海外布局等方面具备国际化基础:如舟渔等本市远洋水产行业骨干企业已经在远洋渔业捕捞、资源开发、水产品加工与贸易等方面奠定了基础,舟震公司在印尼设立办事处,浙江博海在非洲吉布提设立吉布提渔业有限公司。上述企业通过设立远洋渔业作业基地、办事处、销售点等多种形式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沿岸)国家(地区)布点,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契合国家开发振兴海外渔场的发展战略,也为舟山国家远洋渔业基地走向国际奠定基础。我市要围绕国家战略目标和规划,继续做好优化布点、企业跟进、强化管理的远洋渔业文章,对未布点或布点较少的海域,积极开展政府、企业、行业之间的合作,支持企业到这些海域布点;对已有的布点,通过强化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承担或参与政府间合作项目等,进一步深化巩固“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布点。

2、加快建立管理、协调及预警机制,保障远洋渔业“走更远”。1985年以来我国与有关国家先后签订的10多个渔业合作协定,遍及世界主要渔区,15个国际渔业管理组织中我国已经参加了9个,3个论坛性组织也参加了2个,在国际渔业组织中的地位和话语权有了一定的提升。同时,我国已经建立健全了远洋渔业管理三大基本管理制度,即远洋渔业项目审批和资格认定、远洋渔业项目和企业资格年审、远洋渔业行业自律协调机制。这些规范的管理制度和协作机制为我市建设国际一流远洋渔业基地提供了法制上的保障。因此应充分利用现有的保障机制,建议通过增设涉外渔业管理机构,对远洋渔业、渔船实施综合管理服务,通过规范远洋渔业协会建设,提高行业组织化程度,引导企业自觉遵守国际渔业协定以及东道国的法律法规,通过制定涉外渔业应急预案,完善预警机制等以应对国际渔业合作中出现的冲突,维护远洋渔业企业权益,推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二)统筹谋划,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远洋渔业基地

根据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建设的主要目标,到2020年,全市远洋渔业总产量将达到60万吨;基地年远洋鱼货进关量也要达到100万吨,形成能服务全国2000余艘远洋渔船的能力;实现远洋渔业基地经济总产出300亿元,其中:捕捞和相关服务业产值100亿元,远洋水产品交易额100亿元,远洋水产品加工产值100亿元。为此,我们必须先行先试,大胆创新,探索出一条具有鲜明海洋海岛特色的海洋经济转型升级新路径。

3、坚持规划引领。科学谋划空间布局,明确产业方向定位,全力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产品项目、产业链条,培育精品科技园、远洋渔业企业总部等产业集群,加快与国际接轨,增强基地核心竞争力。扩大现有渔港规模,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便利的保税渔港通关、一流的物流体系、便捷的生活设施、健全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吸引上海水产集团、山东中鲁、辽宁水产等国内远洋渔业大企业及我国台湾、日本、韩国等地远洋渔船,将舟山作为生产、交易、补给基地,实现基地与国外各远洋渔业基地的顺畅对接。

4、注重选“商”引“资”。基地要围绕全产业链发展,实施全球招商,大力引进一批能在产业集群中起到引领、示范作用的重点项目和优质企业,比如国内、外渔业上市公司、远洋渔业装备企业、大型冷链物流企业、品牌推广和会展服务企业、重点科研机构等,并要从招企业向招产业转变,形成产业链完整、产业搭配合理、产业价值充分实现的产业大平台,助推远洋渔业发展的转型升级。同时在选商引资过程中,要密切关注企业近期的投资动向并建立项目分类管理体制,要探索实施审批办证服务“直通车”工作,加快项目、企业落地,提高招商效率。

5、发展特色产业集群。一是集聚远洋渔业企业总部。以目前基地即将投入使用的舟山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商务中心为总部集聚地,汇集国际、国内的远洋渔业捕捞企业、大型水产品贸易企业,产品研发机构、研发团队、研发平台、电子商务企业总部,打造总部经济。二是集聚精深加工企业。以发展精深加工为重点,着力培育远洋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改变远洋水产品加工企业条块分散、合力不强的现状,加快推进兴业、舟渔等我市龙头企业入驻基地,培植壮大骨干企业和优势产品,推动远洋水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努力打造全国乃至国际远洋水产品精深加工示范基地。 

(三)搭建平台,建设国际化远洋水产品专业交易市场

6、加快专业化交易市场建设。借鉴台湾、日本等地区远洋水产品交易市场的成功经验,建设国际级大市场,形成水产品交易、结算、价格、信息中心,提升产业品牌和核心竞争力。采取放水养鱼政策,在市场建立初期,对经营者给予税收、租赁费等方面优惠,让外来捕捞企业享受本地捕捞企业同等交易税对待,借此吸引市内、外远洋渔业企业向基地运回自捕鱿鱼、金枪鱼等远洋水产品,吸纳其他地区或国家远洋渔船的水产品进场交易。积极培育发展电子商务平台,依托线下现货交易平台,运用先进的电子商务信息技术,吸引全国乃至亚太地区沿海远洋渔业企业上线交易。

7、打造舟山特色渔人码头。充分融入西码头渔港经济区百年人文积淀和舟山“渔都”文化,倾力打造集远洋水产品商业、休闲、服务为一体的舟山特色渔人码头:有以海洋特色产物、风情店铺、休闲商业为主的风情购物街,有以实体参观、标本展示、互动体验为主的远洋生物主题馆,有以远洋海鲜制作、美食体验、悠闲餐饮为一体的海鲜美食体验街,也有以海景酒店、海鲜特色餐饮、休闲配套服务为主的海洋主题酒店等。加大与国内外有实力的文化品牌策划公司合作力度,将渔人码头打造成为舟山“渔、海”文化中心,形成海洋文化特色品牌;同时争取举办旅游博览会、海洋体育大会、水产品行业年会及一些有国际性影响力的水产品展销会,展示基地形象,营造品牌效应。

8、构建交易市场运营体系。支持、鼓励远洋捕捞企业抱团或行业内部有实力的企业参与交易市场经营,也可以学习广东湛江南方国际水产交易市场的经营模式,组建专业团队企业化经营。建立公开透明的市场信息发布机制,建立稳定的市场价格长效机制。经过若干年精心打造,不断提高交易市场在国内及国际水产品贸易方面的定价权和话语权。

(四)健全现代化配套服务体系,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9、引入三个“第三方”体系。一要引入第三方检测,建好第三方检测平台,服务好交易市场,形成公正、公平、透明、公开的检测体系。二要引入第三方支付。建立诚信、便捷的结算体系,满足市场交易的内在需求,便于电子商务和线上交割。三要引入第三方物流,培育好专业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第三方物流平台,使第三方冷链物流真正成为一头连接生产、一头连接市场的远洋渔业全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黄金链条。

10、构建两个专用服务市场。一是通过构建集培训、保险、证书办理、用工、管理为一体的远洋渔业劳动力专用市场,拓展远洋渔业劳动力供应源。同时,利用舟山市作为全国首个远洋外籍捕捞船员引进试点口岸取得的经验,拓展海外劳务市场,解决远洋渔业用工需求。二是通过构建渔需物资补给专用市场,为国内、国际渔船进港靠泊提供包括网具及材料、机械、配件、油料、保鲜冰、辅助材料以及生活用品、饮用淡水等的供给。

11、打造专业服务平台。要理顺舟山国家远洋渔业基地体制机制,适时建立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建设管理委员会,统筹协调基地开发、建设和管理。要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尝试推行实施政企分开体制,引进开发商承担基地的开发建设工作,管委会作为管理主体抓好基地总规把控协调工作。要强化政府公共服务水平,提供高效、便捷的通关服务,提高“一关三检”效率,强化资金、土地等要素保障,探索海上保税燃料油加注、海上医疗救助保障等推进工作,积极争取各方支持。要培育远洋渔业专用金融创新平台,吸纳各类金融服务企业开展信用担保、仓单、运单质押、远洋船舶融资租赁等业务,解决高风险的远洋渔业企业的资金需求。要充分利用舟山造船工业发达、西码头国家级中心渔港的优势,建设面向太平洋的远洋渔船修造中心,吸引各国各地区渔船把舟山作为修造基地。

(五)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增强国际一流远洋渔业基地发展后劲

基地应兼顾近期与远期发展目标,深入实施科技兴海战略,推进自主创新,加大科研院所和专业人才引进力度,不断提升科技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

12、做深做精远洋水产品。水产品精深加工是世界主要渔业国家实现渔业增值的一个重要手段。要着力提升精深加工水平,结合相关技术,开发深度加工,提高鱿鱼等低值渔货及其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不断提升产品加工附加值;加强新产品研发,如海洋药物生物制品、保健型等海洋食品,使产品研发上朝着多元化、个性化、高科技化方向发展,提高市场占有率。同时政府要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的投入,全面提升企业精深加工水平。

13、加快招才选才育才步伐。在今后远洋装备不断更新、作业海域不断拓展的情况下,加大远洋渔业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通过培养和引进专业的远洋捕捞应用型人才,交易市场管理型、市场营销型专业人才,远洋水产品研发、设备研发创新型科研人才,优化人才结构。同时,围绕远洋渔业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创新平台建设和重大项目的实施,支持和鼓励舟山籍高科技人才回乡投身我市远洋渔业基地发展。

14、强化科技研发转化能力。通过加大对远洋渔业的科技投入,建立远洋渔业科研队伍和远洋科技支撑体系。引进和组织国内外船舶科研技术力量,开展先进的远洋渔船开发及船用设备、核心材料和工艺等技术攻关、联合推广工作,提高远洋渔船智能化、自动化水平。引进国家远洋渔业工程技术中心、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中心在舟山设立分支机构,通过与上海海洋大学等合作成立舟山国家远洋渔业装备研究中心舟山基地,建设国内远洋渔业资源调查船,抓好鱼类新资源和新渔场开发、渔情预报技术开发,以及高效节能生态型捕捞、远洋渔业产业装备、生产技术等开发工作,提高远洋渔业科技支撑水平。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